股票配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向配资公司借入资金,以放大其股票投资规模的一种方式。配资公司通常提供高达原有资金数倍的杠杆,使投资者能够购买更多股票,从而增加潜在收益。
从“艺术党课”到“音乐党课”,创新的“点单式”课程让江门打破传统宣讲模式的束缚,让党的声音深入乡村、走进千家万户;
“好心书吧”不仅是茂名高州市杏花村一景,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文化驿站。随着“好心书吧”、农家书屋普及,阅读已融入了高州市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口溜、七字歌、对称句形式改编修订的具有坡头本土语言特色的村规民约朗朗上口,湛江坡头区的“村规民约”金钥匙闪闪发光;
“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卫生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广州正以家庭“小美”带动乡村“大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中的润心铸魂作用。特别是去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牵头部门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行动,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在政策机制、组织形式、功能优化、品牌打造等方面不断探索,建成了一批模式新、效能好、服务优的乡村文化空间。
如今,这些文化空间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为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柏桥讲堂”带来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讲。黎雄拍摄。
从“微宣讲”到“全覆盖”
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
宣讲深入基层,理论阐释引领人心。广东省在基层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走深走实。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农村精神建设的重要位置,2023年5月,由高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开设“柏桥讲堂”,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核心内容和生动教材,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吸引全国各地60多万人走进讲堂。2024年7月,《“柏桥讲堂”:小讲堂讲活新思想》入选中国政研会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全省入选4个案例之一)。
在高州市,融入地方文化的“好心精神”也成为基层宣讲的一大亮点。从冼夫人“惟用一好心”到本土历史人物潘茂名、朱伯儒等的事迹发掘,高州市通过提炼“好心文化”,把爱国爱民、向善扶弱、团结互助等内涵根植人心。这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高州人民精神生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符号。
高州市着力将“好心文化”的宣教推广至各个领域,推动进村居、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截至2024年11月,已举办“好心”宣讲活动367场,印发地方教材55万册,将“好心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高州不断刊发有关“好心文化”的文章,形成了“破除陋习、树立新风”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江门市,理论宣讲结合“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大力推行“文化+理论”的宣讲形式。特别是在“艺术党课”方面,江门创新开发70余节“点单式”特色课程,线上线下累计开课700余场次,覆盖党员和群众超过151万人次。这一形式不仅让宣讲内容更加生动、易懂,也推动了理论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提升。“碉楼下的党课”项目还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称号,充分体现了江门市基层理论宣讲的创新与成效。
同时,江门还搭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通过“指尖课堂”形式实现了“一地授课、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线上宣讲视频已推出100个,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观看,推动了理论宣讲的全域普及。
潮州市湘桥区利用民宿、茶馆等地方特色资源,开设“微讲堂”和“五老红色讲台”等理论宣传活动,积极推动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小小的宣讲阵地,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易于接受的学习平台,还丰富了理论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湘桥区委宣传部凭借创新的宣讲方式和成果,获得“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为全省其他地区基层宣讲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全省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提升宣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乡村文化空间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引擎
广东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方面,持续推动资源整合与设施创新,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高地。全省各地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改建与新建相结合,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目前,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万个,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7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4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6292个,打造行业文明实践特色阵地800多个,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与此同时,广东加大力度拓展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推动岭南书院等文化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岭南书院全覆盖,并且着力在城市书房、社区书吧、阅读驿站等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阅读空间。此外,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全省还加速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云平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东各地强化文化服务功能,推动理论宣讲、文艺展演、大思政课等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茂名、汕头等地结合地方特色,打造诸如“好心书吧”与“潮汕文化阵地”这样的文化空间项目,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并且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参与感。
茂名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聚焦阵地覆盖和便民化,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资源,建设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不仅如此,茂名还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动书香车”和“图书漂流站”,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此外,茂名还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通过建设中国荔枝博览馆等文化空间,成为农村文化的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群众参与。
汕头则依托“潮”“侨”“红”文化元素,优化文化阵地设施,通过岭南书院的建设,打造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客厅”。汕头“回澜书院”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将地方文化与现代文化体验相结合,充分展示了乡村文化的时代魅力。汕头还通过细化工作计划与责任分配,确保文化空间的提升与活动的精准开展。
广东通过不断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建设,不仅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未来,广东将继续依托各类文化阵地和创新手段,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力。
“小切口”实现“大变化”
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提升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自2023年11月以来,广东全面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行动。通过一系列综合举措,不仅大力提升了乡村的物质环境,更为乡村注入了文明新风。到2024年7月,全省创建11894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占总数78.3%,比去年底提高了0.6个百分点。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政策文件的全面落实和各地市的积极响应,体现了资源整合与责任压实的重要性。
梅州市大埔县作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采取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措施,清理违章建筑、垃圾和水体等。全县245个行政村都达到了干净整洁的标准,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特别是通过创新污水治理模式,利用山区农村的特殊条件,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了效率,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在三河镇、枫朗镇乡村风貌中融入三河坝战役、南方工委、闽粤赣边纵等红色元素;在西河镇融入南宋古村落和艺术元素,打造“乡村艺术部落”;在百侯镇突出明清古民居风格,打造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风貌……大埔县重视农房风貌提升工作,将“修旧如旧、适度更新”作为指导原则,融入了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居乡村。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乡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与游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在推进农房风貌提升过程中,不仅注重农房外立面的改造,也加强了农房建设的整体监管与指导。各地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严格管控农房建设,保障了乡村面貌的统一与美观。通过制定《岭南新风貌·广东省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广东省存量农房外立面改造技术指引》《广东省农房工程设计图集》等技术指导文件,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农房设计与审批机制,确保农房建设与乡村整体风貌相协调。与此同时,广东省还加大了对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训力度。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共培训合格发证的乡村建设工匠约2.5万人,其中2023年至今新增约1.7万人。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乡村风貌提升不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机遇。在汕尾陆河县,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文明村7个、4A级景区村庄1个、3A级景区村庄2个,引进华发、嘉华、洲际等一批总投资超20亿的乡村酒店,建成后全县乡村酒店(民宿)床位数超5000个,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一系列协调推进的措施,广东在乡村建设上取得了显着成效。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房风貌提升的结合,推动了乡村环境与文化的全面提升,为广大村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
以“小村镇”打造“大风景”
文旅融合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随着美丽生态的激活,广东的山水资源正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广东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达4.1亿人次,同比增长66.4%,乡村旅游收入更是实现了108.2%的同比增长,达到2807.8亿元。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仅国庆假期10月1—7日,全省累计接待游客5848.1万人次,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人数同比增长4.3%。
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2023年11月,广东出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是指以建制镇(乡、街道)行政地域为单元,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貌、美食风味、名人风范,通过挖掘、融合、转化和创新旅游要素内涵,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旅游业态丰富、人居环境优美、旅游服务配套完善、旅游管理保障有力、在省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城镇。
根据《指引》,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分为入库级和创先级两个等级。在2024年广东省重点培育的首批10个特色镇(创先级)名单中,汕头南澳县云澳镇、韶关南雄市城口镇、河源东源县新港镇等入选。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新一轮名单,即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31个镇名单、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06个村。它们将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打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广东还持续推进乡村旅游连片聚集发展,如环南昆山-罗浮山区域、梅州市蕉岭-梅县等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旅游消费新增长点。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广东还注重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涵养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全省出台《关于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20项具体措施。通过发放民宿客房消费补贴券、提供民宿优惠客房等方式,积极促进乡村民宿业的发展。
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便是广东文旅融合特色镇的一个缩影。这个位于罗浮山下、显岗水库上游的小镇,以山好、水好、人好的“三好”美称而出圈。横河镇依托优越的山水资源,全力打造畲族文旅品牌。依托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小镇全面展示畲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并成功举办博罗县第一届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横河镇的“民宿小镇”也持续焕发着活力,通过“村委+企业”“村民+企业”等合作模式,打造了上良民宿、下河湾、壹壹埔舍等41家民宿。这些民宿从“点上萌芽”到“多点开花”,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了游客深度体验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
当下,全省不断探索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小举措”撬起乡风“大文明”
文明乡风沁民心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婚俗和殡葬习俗的改革创新,正是推动乡风文明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广州作为全国首批也是唯一一个全市域的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紧抓改革机遇,创新实施婚俗改革“12345”五大工程。全市通过建设最美婚姻登记处“一流阵地”、培育“花城有囍”“花城有爱”两大品牌、搭建婚姻服务“三维平台”、夯实婚俗改革“四大阵地”、推动甜蜜经济“五大项目”,打造了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婚俗改革“广州样本”。
全省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广州市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深圳市福田区等11个地区作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在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治理婚俗领域不正之风、培育文明健康婚俗理念等方面探索经验、打造样板。各级民政部门主动作为,确定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实验单位,形成了省、市、县层层抓婚俗改革的良好局面。
除了婚俗改革,殡葬改革也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一环。每年清明节,都成了弘扬美德、传承文化、传递亲情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民政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同发力,在全省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鼓励群众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倡导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通过“粤省事”小程序网络祭扫、鲜花替代纸钱、鲜花替代鞭炮等方式,祭扫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纸钱和鞭炮转向环保、简约的现代形式。
在湛江市坡头区,移风易俗的改革不仅体现在婚俗和殡葬领域,还在乡村文化空间的打造上取得了突破。升级打造的“咱村铺仔”,早已成为移风易俗的新阵地。当地充分利用自然村中靠近村文化楼、大榕树等人流最集中的乡村小卖部,统一设计标识对联,设计具有本土文化、邻里文化、家风家教等文明元素宣传画或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制度等,增设爱心驿站、榕树大讲堂等功能区,赋予文化休闲、志愿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新型文化空间。龙头镇莫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咱村铺仔”成为全省优质文化供给文明实践巡礼专题报道案例。
而在中山市,共治共享理念正让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通过推动群众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中山实现了由“随手扔”向“随手美”的转变。如今,中山全镇实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田间地头成为群众的最佳休闲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里日益从蓝图变成现实。
通过创新举措、典型引领、文化滋养等手段,文明新风逐渐渗透到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中,形成了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良好氛围。这不仅促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影子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赵媚夏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安全配资app正规线上软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配资实盘网_配资实盘交易_正规配资平台观点